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

有育网(nwobb.com)搜集、整理了:本文《中药材大全药材认识: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包含各种中药材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常识,更多内容功效与作用请查看微信公众号:有育(gh_b1003d72df97)。

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 中药羌活功效作用与主治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药羌活功效作用与主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 1、羌活的拼音解释及造句
  • 2、羌活、独活的区别是什么?
  • 3、羌活怎么读 羌活的简介
  • 4、川芎煮水喝每天吃几克?
  • 5、2022-7-1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羌活拼音

    【注音】: qiang huo

    羌活解释

    【意思】:二年生草本植物,叶背略白,茎带紫色,花或白色,根可以入药,有镇痛、发汗、利尿等作用。

    羌活造句:

    1、结论:中药羌活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2、目的':研究中药羌活体内对流感病毒的防治作用。

    3、经调查,有性繁殖是羌活自然种群更新的主要方式,但自然繁殖率极低,野生种子发芽成苗率只有0.52%。

    4、以ADP、胶原为诱导剂研究清半夏、羌活、天冬、苦楝皮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5、目的定性、定量分析羌活挥发油成分。

    6、目前,对宽叶羌活较为系统的基础研究甚少,而有关农艺措施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

    7、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羌活种子。

    8、研究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羌活挥发油的工艺条件。

    羌活、独活为来源不同的两种药物。活与独活,均能祛风寒湿,以治风寒湿痹、风寒夹湿之证。他们的区别为:

    1、羌活性辛、微温,味苦,燥散性大,发散解表力强,直上巅顶,通利五脏,横行肢臂,以除上焦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病邪在上焦者宜用之,如太阳经头痛、偏头痛、眼目赤疼等。

    2、独活体轻气清,味辛能散,善下行而入里,祛风湿力强,长于祛腰膝筋骨间风湿,治下焦风湿痹痛宜之,如两足痛痹、足趾肿胀等。

    3、羌活行气分,独活走血分,羌活主治上焦,独活善攻下焦,临床各有妙用,两者配伍同用,

    魏晋时期的吴普《吴普本草》曰:"独活,一名胡王使者。"陶弘景《名医别录》亦云:"生雍州或陇西南安。"均认为羌活就是独活的别称。到了明代,对中药学影响巨大的李时珍受汪机的影响,引用汪机《本草会编》原文:"《本经》独活一名羌活,本非二物。"故在其《本草纲目·独活》条中云:"独活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诸名,乃一物二种也??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认为羌活、独活是一物二种,产地不同、称谓各异而已,区别不大。同时代的《大明本草》亦赞同这种说法:"独活,是羌活母也。"可见,对于羌活与独活,历代医家认为是"一物二种"者不乏其人。

    1、羌活拼音:[qiāng huó]

    2、羌活,中药名。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伞形科、羌活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根颈部有枯萎叶鞘。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细条纹,带紫色。其性温,解表散寒、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 生长于海拔2000-4000米的林缘及灌丛内;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甘肃、青海、西藏。

    川芎茶调散方子是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

    现代用法一般是共为细末,每服六克,每日两次,清茶调下。

    功效是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者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的。

    川芎茶调散这个方子没什么太特殊的地方,主要就是用川芎来治疗风寒所伤的头痛,所以用川芎为名。配伍了很多散风的药,除了甘草都是散风的,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薄荷。而且入各经的都有了,羌活是入太阳经;川芎入少阳经、厥阴经;细辛归少阴经;白芷归阳明经,所以说基本都有了。

    那么为什么以川芎为呢?主要是根据李东垣讲的一句话:“川芎为头痛必用之药”。因为川芎辛温香窜,可以上至癫顶,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它是活血的,是行气的,所以用它为主药。

    另一个特点是这里的薄荷质轻但用量特别大,因为其他都是辛温的药,而且是香燥的药,所以在用甘草的同时,用一个辛凉的薄荷,它的特点是散风热,清风、散热、消肿,这是它的特点,所以用它来制衡方中诸药的温燥之性。但是这个方子总的来说还是温的、散的。

    其他的川芎、羌活、白芷、细辛负责发散风寒,通络止痛;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用茶的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这里所谓的偏头痛,首先要考虑是由于风邪所伤,这个痛是由于外感引起的,而且还有肯会有鼻塞,时间不长还可以小有寒热。为什么这么说呢?是要和肝阳上亢的头痛相区别,如果是肝阳上亢的头痛,绝对不能用这个方子来升散。另外这个方子还得用清茶调下,清茶就是绿茶,是凉性清火的,跟薄荷的用意是相同的。

    脾胃伤引起清气下陷,阴火上乘

    参、芪、术、草以补脾胃;

    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且有引经作用;

    石膏、芩、连以泻阴火

    【来源】《脾胃论》卷上。【组成】柴胡一两五钱甘草炙,一两黄芪一两 苍术泔浸一两去黑皮,且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羌活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七钱 黄芩七钱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

    【用法】上件哎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功效】补脾胃,升阳气,尿频、尿急溲后尿道口灼热不适时泻阴火。

    【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

    症状:尿频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发热、小腹坠胀,神疲乏力,便溏,腰酸痛,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口干时苦,口腔黏膜疼痛,皮肤瘙痒,伴腹胀,时伴呃气,口腔及前阴溃疡

    【方义】本证因脾胃伤,清气下陷,阴火上乘,故用 参、芪、术、草以补脾胃;

    臣以 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且有引经作用;

    佐以 石膏、芩、连以泻阴火。

    【验案精选】

    1.妇女尿道综合征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对妇女尿道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基本方为:

    黄芪、太子参各10g,升麻、柴胡各3g,黄连5g,黄芩、泽泻、蝉蜕、乌药各10g,石韦30g,琥珀2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个月。

    典型病例:张某,女,50 岁。1999-06-03 初诊。患者因尿频、尿急溲后尿道口灼热不适时轻时重3个月,在多家医院诊治,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并多次检查已除外细菌、真菌感染。妇科检查(-),宫颈分泌物培养支原体(-)。

    刻诊:形瘦面黄,腰酸乏力,尿频,尿急,小腹坠胀,溲后尿道口或有灼热感,纳差,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软。尿常规及24小时尿沉渣计数正常。

    予上方加合欢皮10g治疗,连服7日后诸症明显好转。嗣后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杜仲、焦山楂、焦神曲等,续服15 日后诸症俱除,再服15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复发。

    2.淋证(泌尿道感染) 刘某某,女,42岁,2003年5月16日初诊

    患泌尿系感染4年,症见:尿频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发热,小腹坠胀,神疲乏力,便溏,腰酸痛,纳少,眠差,胃怕凉,舌淡齿痕,苔黄腻,脉沉弦细。

    尿常规:潜血(+++),红细胞10~20个/HP,白细胞10~15个/HP诊断:淋证(慢性热淋),辨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治宜益气健脾,升发清阳,清利湿热,宗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味,处方:

    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2g,苍术10g,黄芩10g,黄连3g,柴胡15g,炙甘草6g,升麻6g,羌活10g,石膏15g,薏苡仁30g,黄柏6g,滑石30g,怀牛膝10g,7付,每日1付,水煎滤取清汁约500ml,分3次温服,二诊热退,尿频和尿道灼热明显减轻,尿常规:潜血(+),WBC5~8个/HP RBC5~10个/HP,守方7付。

    3诊尿常规化验正常,症状消失,大便成形。舌质转淡红,齿痕消失,苔薄黄,脉象和缓有力,守方治疗月余,后以补中益气丸、小柴胡颗粒善后巩固,尿检正常,精神饱满,体力渐增,随访4年未复发。

    3.慢性肾炎 晋某,女,48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患慢性肾炎5年,曾经中西药治疗少效。

    诊见:疲乏无力,身体困重,腰部酸痛,食欲不振,口干时苦,大便溏泄。舌质暗淡、有齿痕,苔薄黄腻、根厚。脉沉无力。小便常规:PRO(+++),BLD(++),小便镜检:RBC(3~5),WBC(3~5),肾功能CCr76ml/min,Cr133μmol/L,BUN64mmol/L。BP130/85mmHg。

    中医辨证为脾阳不升,湿热下注。治宜健脾助运、升阳益气、清利湿热。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处方:红参6g,炙黄芪15g,苍白术各 10g,茯苓10g,炙甘草6g,升麻6g,柴胡 10g,羌胡10g,黄柏10g,石韦 30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 30g,桑寄生15g,丹参30g,水蛭6g,7剂,每日1剂,水煎取500ml,分4次,早、中、晚餐及睡前1小时温服。

    二诊时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增强,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7剂。三诊时,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及各项实验检测指标较前明显好转。

    守上方加篇蓄、瞿麦各15g。前后加减服至3个月,诸症若失,各项实验指标正常。继以上方加减治疗半年,随访至今未发。

    4.口腔黏膜白斑 患者赵某,因近半年来自觉口腔黏膜疼痛,用舌舔时有粗糙发涩之感,到广东省口腔医院诊断为“口腔黏膜苔癣样变”,后到数家口腔医院确诊为口腔黏膜白斑来诊。来时诉口中黏膜不适,辛辣刺激敏感,伴口干,稍口苦,胃纳正常,二便调。

    症见: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片,稍高出于黏膜,不能剥离,部分黏膜充血明显,糜烂,有出血点,舌红苔黄腻,舌面左中侧有一块0.8cmx2cm 舌苔剥脱,脉滑。

    思患者脾开窍于口,脾胃气虚,津不上承,脾窍失养故变生口腔黏膜病,治以益气升津、清热祛湿兼以凉血。

    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

    黄芪15g,白术10g,党参15g,羌活6g,柴胡6g,炙甘草5g,赤芍15g,黄连5g,天花粉6g,香薷5g,法半夏10g,石斛5g,玉竹15g,每日1剂,水煎服。

    服用1周后觉口腔黏膜疼痛感减,见黏膜充血减,出血点消失,前后共服药3个多月,黏膜靡烂愈合,白斑消失,恢复正常,剥脱舌苔处少许薄白苔生长,临床治愈。

    5.小腿湿疹 患者王某,男性,53岁,因双下肢皮疹3年来诊,患者近 3年前开始出现双小腿皮疹,绿豆大小,突出皮肤,瘙痒,抓之破溃有黄水渗出,夏季重,秋季稍减轻,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下肢湿疹,服用中西药效果欠佳来诊,来诊时诉小腿皮肤瘙痒,伴腹胀,时伴呃气,胃纳正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

    症见双小腿皮疹密集增生,部分有瘢痕,有渗液,舌胖大质淡红有齿印,苔黄厚腻,脉滑,查看患者既往病例以清热凉血为主,思此病为脾胃气虚,且过食寒冷,脾胃更伤,脾不升清,运化失常。

    水湿下注,蕴而化热,浸淫肌肤而致;夏季湿主气,症状加重,秋燥湿少症状减轻;久病则虚,血虚生风,故瘙痒难忍。

    治疗以益气养阴、清热祛湿补血祛风为主,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补血驱风药治疗:

    黄芪15g,苍术10g,党参15g,羌活6g,柴胡6g,炙甘草5g,黄连5g,黄柏10g,当归10g,首乌15g,荆芥10g,蜂房5g,每日1剂,水煎服。以此方加减,因经常出差间断治疗半年,服药30余剂后皮疹消失。

    6.狐盛病(白塞综合征) 李某,女,28岁,农民,患者3年前患口腔及前阴溃疡,曾赴某京市级医院就诊,诊为白塞综合征,服中西药物好转,但每年春季既有发作,多方求治至秋方愈,持续 3年。

    刻下:舌及口腔有3个大米粒至绿豆大小之溃疡,上有灰白苔,大阴唇双侧上部有片状溃疡,疼痛剧烈,双眼巩膜微红,面色乍赤乍黑乍白,心烦失眠,纳差,大便溏,小便略黄,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嗜卧,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为肝木克土,脾胃虚弱,阴火扰乱。

    故方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柴胡6g,党参10g,生黄芪18g,苍术10g,甘草10g,生薏苡仁30g,生石膏30g,黄芩10g,黄连6g,黄柏12g,防风6g,生白芍15g,辽沙参15g,升麻3g,制乳没各9g。日1剂,以本方加减共服 35 剂,并以当归15g,生地15g,苦参30g,木通10g,冰片1g(水飞),煎汤漱口及外洗阴部。每日2次,每次外洗10分钟。

    外用药共10剂,至4月20日口腔及阴部溃疡愈合,他证亦消,为防病情反复,嘱其继服10剂善后,1989年2月24 日来诊所,病情无发作,嘱其按原方再服 10剂,以防春季死灰复燃,随访4年未再复发。

    关于中药羌活功效与作用和中药羌活功效作用与主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延伸阅读:如何正确鉴别中草药?

    眼观

    看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锥形,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装。

    看颜色。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看断面。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比如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

    手摸。

    手摸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例如: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手捏法。用手感受药材的干湿、黏附。例如:天仙子手捏有粘性。

    手掂法。用手感受药材的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

    鼻闻。

    直接鼻嗅法。将草药靠近鼻子闻它的气味。例如:薄荷的香、阿魏的臭等。

    蒸汽鼻嗅法。将草药放入热水中浸泡,犀角有清香而不腥,水牛角略有腥气。

    揉搓鼻嗅法。因有些草药的气味微弱,我们可以将它揉搓后再闻味。例如:鱼腥草的腥味,细辛的清香味等。

    口尝。

    鉴别药材不仅可通过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

    水试和火试

    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一下会产生特殊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

  •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